查看: 1427|回复: 0

关于风水的评价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9-7 15:45: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风水学说,是易学哲学影响中国建筑的中介理论,也是披着神秘面纱、覆盖着历史灰尘的建筑文化理论。在这层面纱和灰尘的下面,隐藏着中华先民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地解读、批判地继承这笔文化遗产,并予以发扬光大,将会为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为中外建筑文化的交流做出积极的贡献。

人类文化,大都起源于巫术。英国苏格兰的人类学家弗雷泽(Sir James George Frazer)认为,人类文化“是按巫术、宗教和科学这样的先后顺序出现的”。从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周易和风水也是如此。上古时代的中华先民,由于其历史和认识的局限性,对于各种事务的决策,都以龟卜、筮占为手段。对于天文、地理、气象等自然现象的认识,还处于“占天”、“卜地”的幼稚阶段;对于战争、人事、疾病等事物的认识,则处于“卜军”、“卜战”、“卜事”、“巫医”和“巫祝”之类的原始水平。先秦古籍中关于“卜居”、“卜地”、“卜筑”、“卜宅”等记载,即是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的萌芽和前身。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许多领域,都相继超越了巫术文化的幼稚阶段,逐渐进化到了理性的研究阶段。在自然领域,由“占天”、“卜地”而发展成为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地理学、气象学和物候学;在军事领域,以《孙子兵法》为标志,发展出了相对成熟的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在医疗方面,发展成为中医学和中药学;在建筑文化领域,从“卜地”、“卜宅”而进化到了通过实地考察而对建筑地址做出最佳选择的“相地”、“相宅”理论。后来,在有些建筑方面的专著(例如在明代计成的《园冶》)中,虽然沿用了“卜地”一词,但其内容已非原初之意了。

自汉代以来的风水书籍,可谓汗牛充栋、鱼龙混杂。特别是在有人将“命相运气”等算命术搀入到风水中之后,尤其如此。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人们对风水学说的评价,都是毁誉交加、莫衷一是。在中国历史上,涉足风水者,既有以此为专门职业的“风水先生”(其中不乏假借周易和风水之名义骗取钱财之辈),又有从学术角度对此进行理论探讨的知名学者,再就是从事营造事业的建筑工匠。近代以来,中国的风水学说,又为国内外的学者所关注,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来加以审视。近年来,有关风水问题的书籍和文章逐渐增多。除了那些粗制滥造和商业化气味浓重的非学术性书籍之外,难能可贵的是,有许多专家学者已经从建筑、地理、天文、历史、社会、伦理等不同的侧面,对风水文化进行了学术性的考察和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中,既有建筑学专业的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也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然而,就整体而言,社会上对于风水文化的认识,至今仍未摆脱良莠不分、鱼龙混杂的局面。其真正价值,却鲜为人知。

风水学说,是关于环境的学问。风水中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就其主流而言,在实用的层次上其中蕴含着前人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建筑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在理念的层次上则大量吸取了易学哲学的观念和理论。自然环境,大都是可以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以检测的。社会环境,与社会文明进步的水平密切相关。狭义的精神文化环境,不过是以心理暗示的方式表达了人们的某种美好愿望罢了。其中,对人的作用和影响最为直接的,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心理暗示作用,是以人的心理状况为转移的。风水学说的主旨,是选择和营造出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生活环境。

对于古老的风水学说,绝对肯定,会导致迷信;反之,绝对否定,则难以在去粗取精、拨乱反正、破除迷信、唤醒民众方面收到应有的实效。用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实事求是地对中国建筑风水文化做出分析研究与科学评价以扶正祛邪,是具有历史意义的重要课题。我们研究风水文化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理解中国古代建筑,更重要的是为了使我们现在的建筑做得更好。进一步发掘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的合理内核及其社会价值,使之与时并进地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让更多的人能够辨别真伪,识贵、知珍、从中受益,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历史任务。认真地借鉴和利用风水学说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经天纬地的广阔视野、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崇尚和谐的理想境界、趋吉避凶的基本原则、身心之和的人文关怀等文化内涵,以及相形取胜、辨方正位、相土尝水、藏风聚气等建筑选址的基本原则,对于弘扬中国建筑文化的优良传统、营造和谐美满的健康住宅、推动中国建筑的文物保护、融合外来建筑的诸多长处、开创中国建筑风水文化研究的新局面,都是有益而无害的一大善事。不过,这是需要多种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长期合作、深入探讨、共同完成的一项系统工程,还需要各方人士坚守正道,同心同德,携手并进,共同努力。

                  

  国际易学联合会理事兼组织委员会主任

      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学术委员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文化研究所教授

           韩增禄    2004年10月26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溜溜好运网 ( 沪ICP备10213475号-4 )

© 2010-2021 溜溜好运网 www.66haoyun.net 版权所有

关于我们 | 免责条款 | 隐私保护 | 版权声明 | 友情链接 | 网站地图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